在明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徐渭,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带着悲怆色彩的星辰,闪耀于历史的天空。他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与坎坷,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,令人唏嘘不已。
1521 年,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家庭,然而,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。他的母亲只是父亲的侍妾,地位卑微。在他尚在襁褓之中时,父亲便撒手人寰,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。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境迅速衰败,徐渭和母亲在这个家中的处境愈发艰难。十岁那年,正室夫人无情地将他的母亲逐出家门,年幼的徐渭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去,却无能为力。此后,他便跟随长兄生活,可长兄对他也缺乏关爱,徐渭在这个家里,犹如寄人篱下的孤儿,孤独而又无助。
尽管生活如此困苦,徐渭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六岁开始读书识字,便能过目不忘,九岁时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,其才思敏捷,令当地的文人雅士都为之惊叹,被赞誉为 “神童”。他对诗词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,常常沉浸其中,废寝忘食。在文学创作上,他的诗文风格独特,充满了奇思妙想和不羁的才情,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。书法方面,他早年学习米芾、黄庭坚等大家的笔法,后又融会贯通,自成一派,其书法作品笔锋犀利,气势磅礴,看似随意挥洒,却又暗藏玄机。绘画上,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,尤其擅长花鸟画,他笔下的花鸟鱼虫,栩栩如生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展开剩余81%怀着对仕途的憧憬,徐渭踏上了科举之路。他渴望通过科举考试,实现自己的抱负,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然而,科举之路对于他来说,却充满了荆棘。明朝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为主,要求考生严格遵循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进行写作,思想和才华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。而徐渭,这个个性张扬、才华横溢的人,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刻板的考试模式。他的文章,充满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奇思妙想,与传统的八股文格格不入。主考官们看到他的答卷,不是摇头叹息,就是认为他离经叛道,因此,他多次参加乡试,都名落孙山。八次乡试的失败,对徐渭的打击巨大,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。但他并没有放弃,依然苦苦挣扎在科举的道路上,因为他深知,在那个时代,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。
幸运的是,徐渭的才华最终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。当时的富商潘家,看中了他的才学,决定将女儿嫁给他。尽管徐渭家境贫寒,但他还是选择了入赘潘家,成为了一名上门女婿。然而,这段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。在潘家,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,受到了诸多限制和冷眼。而他与妻子之间,虽然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甜蜜时光,但好景不长,婚后仅仅四年,妻子便因病去世。这对徐渭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,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,写下了 “开匣不觉双泪下,满庭积雪一灯昏” 这样深情而又悲伤的诗句,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。
就在徐渭人生陷入低谷之时,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。当时,浙江总督胡宗宪正在积极招募人才,以抗击倭寇的侵扰。他听闻了徐渭的才华,便派人邀请徐渭加入自己的幕府。胡宗宪,在当时可是威风八面的人物,他手握重兵,深得朝廷信任,在抗倭战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对于徐渭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然而,徐渭并没有立刻答应。他知道,胡宗宪是严嵩的党羽,而严嵩在朝中结党营私,无恶不作,早已臭名昭著。徐渭生性刚直,嫉恶如仇,他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。但是,胡宗宪并没有放弃,他亲自去拜访徐渭,与他促膝长谈。在交谈中,徐渭发现,胡宗宪虽然与严嵩有牵连,但他一心想要抗击倭寇,保卫国家和百姓,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。这让徐渭深受感动,最终,他决定加入胡宗宪的幕府,为抗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在胡宗宪的幕府中,徐渭如鱼得水,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。他为胡宗宪出谋划策,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倭策略。1555 年,倭寇进犯浙闽沿海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百姓苦不堪言。胡宗宪出兵镇压,却屡屡受挫,一筹莫展。徐渭经过深思熟虑,提出了 “攻谋为上、角力为下”“剿抚兼施、分化瓦解” 的全新作战方略。他认为,倭寇虽然来势汹汹,但内部并不团结,一部分是来自日本的流浪武士和海盗,他们只知道抢劫,没有长远的目标;另一部分则是以汪直为首的海盗商人,他们以经商为掩护,实则从事海盗活动,这部分人势力强大,难以对付。对于前者,可以采取武力打击的方式;而对于后者,则应该采用招抚的策略,分化瓦解他们的势力。胡宗宪采纳了徐渭的建议,在徐渭的精心谋划下,胡宗宪成功地将汪直引诱上岸商谈。如果不是后来皇帝听信谗言,杀了汪直,破坏了计划,倭寇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受到重创,不再作乱。在这段时间里,徐渭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,他的智谋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,为抗倭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随着明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日益激烈,严嵩倒台,胡宗宪也受到牵连,被革职查办,最终死在了狱中。胡宗宪的死,对徐渭来说,犹如晴天霹雳。他深知,自己作为胡宗宪的幕僚,很可能会受到牵连。一时间,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之中。为了避免遭受牢狱之灾,他竟然先后九次自杀。他用斧子劈自己的头,头骨都被劈碎,鲜血染红了地面;他用钉子钉入耳心,顿时血流如注,场面惨不忍睹;他甚至用锤子猛烈锤击自己的下体,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。然而,命运似乎又在捉弄他,每一次自杀,他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。但这九次自杀未遂,给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,他落下了严重的神经疾病,经常出现幻觉。
1566 年的一天,徐渭在幻觉中看到一个和尚正抱着自己的妻子张氏亲热。他顿时怒火中烧,失去了理智,抄起一把柴刀,冲进屋子,对着 “和尚” 一顿乱砍。当他清醒过来时,却发现倒在血泊中的竟是自己的妻子,而那个所谓的和尚,根本就不存在。他误杀了自己的妻子,这一残酷的现实让他痛不欲生。他知道,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,等待他的,将是法律的制裁。最终,他被关进了监狱,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涯。
在狱中,徐渭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七年。然而,即使身处困境,他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。他利用有限的条件,在狱中读书、写字、画画,用艺术来慰藉自己的心灵。他的书画作品,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成熟,风格也更加独特,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。
1573 年,万历皇帝即位,大赦天下,徐渭终于重获自由。此时的他,已经五十三岁,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沧桑和疲惫。出狱后的徐渭,并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,他依然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,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什么。在戚继光的引荐下,他来到了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家中,将自己多年来研究的兵法传授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和李如松。他希望,自己的所学能够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,为保卫国家贡献一份力量。完成使命后,他选择了离开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绍兴。
回到绍兴后,徐渭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之中。他没有了经济来源,只能靠卖字画来维持生计。然而,他的字画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,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太过超前,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。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,他的作品也被视为怪诞之作。尽管生活如此艰难,但徐渭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,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。他住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,屋子东倒西歪,每逢下雨天,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。他在这样的环境中,孤独地生活着,身边只有一只老狗陪伴着他。
1593 年,徐渭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,享年 73 岁。他的一生,充满了苦难和挫折,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。他在诗、文、书、画、戏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他的绘画,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,其作品中传达出的强烈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八大山人、石涛、扬州八怪乃至齐白石、黄宾虹等画家,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。他的书法,方圆兼济,轻重自如,笔墨纵横,看似狂放不羁,实则暗含秩序,为后来的书家所效法。他的戏曲作品,如《四声猿》等,寓意深刻,发人深省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app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